1、古代女子15岁叫及笄之年。

2、及笄之年特指女子满15周岁,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,出自《礼记·内则》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3、《礼记》是我国最古老的儒家十三经之一,为孔子弟子及后来学者所记。

4、及笄,亦作“既笄”。

5、笄:束发用的簪子。

6、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,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,未许配的,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。

7、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,用笄贯之,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,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。

8、及笄之年在古代绝对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年份,到了及笄之年女子就可以成婚,可以过上相夫教子的生活。

9、“及笄之年”和“及冠之年”是古代男女成年人的“大节日”,从这年生日开始,就是男女青年最适宜的婚嫁年龄了。

10、扩展资料:及笄之年和将笄之年的区别:“将笄之年”不是“及笄之年”,“将笄”是将要到“笄年”还没有到,“及笄”则是已经到了“笄年”。

11、所以他们完全是不同含义的两个名词。

12、及笄之年在古代是表示十五岁,这个年纪,也是一个可以结婚的年纪。

13、将笄之年,表示的还没有到十五岁。

14、及笄之年有的富家女,会被一些达官显贵的人所提亲。

15、而贤惠的女人,在这个时候,就已经有了想要嫁人的心。

16、舞象之年是一个汉语成语,是古代男子15岁-20岁时期的称谓,是成童的代名词。

17、原本是古武舞名。

18、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及笄之年。
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推荐内容